建築空間【建築顯聖空間的省思】
中國古代道家有「觀星望氣」之說,神話中蓬萊、瀛洲、方壺為東王公所居,而崑崙,、閬圃為西王母所居,均崇愛壯麗之山林;後來道教出現稱為「洞天福地」,如青城山、武當山等皆為中國名山。道教廟宇稱為「宮」、「觀」,《裨史》謂:「周穆王好神仙,召尹軌,杜仲居終南山,尹真人草樓因號觀,由是奉神仙之地皆名觀。」古人認為神仙居於高處,名山有仙,因而宮觀樓閣為道教建築的特徵。

●典型的道教建築精神。

經過一甲子的興建,在勝安宮的「顯聖空間」裡,建構 出宮、殿、堂、樓等遊歷仙境。從儒、釋、道三教共 祀的民間宗教裡,營造出「宇宙、神、人共融的經驗」。整 體約6500坪建築群的空間,屬中國宮殿式的建築,建築群為 坐北朝南天字型,背後又興建一座坐南朝北的後殿(意為南 北雙向均能接引眾生)。 以八卦樓為主體與中心柱,代表陰陽的相輔與相生,又立 意為宇宙軸,世界的中心, 象徵連接天地之處。五樓高的八卦樓結合宮殿,向四方擴張,左右擴建以迴廊連接,左為龍廳,右為鳳閣,整體以中軸方式左右對稱;再透過牆、門、柱、窗的規律變化、排列與律動,增加空間的嚴肅感,又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建築之特色。設計者深曉道家宇宙與生態、 陰陽與五行的哲學與應用,設計建造後稱之為勝安宮,行經其中,風涼氣爽,堪稱節能環保之經典先範。

●民國42年勝安宮
●民國50年木造勝安宮

中國古代道家有「觀星望氣」之說,神話中蓬萊、瀛洲、方壺為東王公所居,而崑崙,、閬圃為西王母所居,均崇愛壯麗之山林;後來道教出現稱為「洞天福地」,如青城山、武當山等皆為中國名山。道教廟宇稱為「宮」、「觀」,《裨史》謂:「周穆王好神仙,召尹軌,杜仲居終南山,尹真人草樓因號觀,由是奉神仙之地皆名觀。」

古人認為神仙居於高處,名山有仙,因而宮觀樓閣為道教建築的特徵。 道教對建築的處理,係依據陰陽與虛實理論作出發點而演變,即陰與陽並存,乃能相生相養,又謂「陰極反生陽」,即陰陽可以互相轉換。建築本是處理正負空間的藝術,如果建築物為陽,那麼室內即為陰。道教建築之選址與設計,自然反映出道教之宇宙觀與道之追求。據傳說,道觀最早出現於周朝,《樓觀本起傳》謂:「樓觀者,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。以結草為樓,觀星望氣,因以名樓觀。」樓觀即屬高樓之建築,傳說神仙喜居高樓與秀麗的高山,因而歷代道教宮觀喜以樓閣形態建築,上有樓閣,下有台座。道觀所建道壇又稱為醮壇,古代有歷代帝王在泰山玉皇頂封禪典禮建天壇之傳統。

 

●民國50年勝安宮正門

壇又分幾種,古籍指出「外壇」廣四丈五尺,高二尺;「中壇」廣三丈三尺,高二尺;「內壇」廣二丈四尺,高二尺。「方壇」共高六尺。

 

道教的建壇,是法天象而立壇,列斗環星宿,八卦九宮,十方三界,玉京金闕,彙集壇中。道士登臨壇台,步罡踏斗,焚香禱祀,即可尊崇三界,朝禮萬神。

 

中國古代木結構與磚石混合,可以建造高層建築,秦漢時期未央宮、咸陽宮與阿房宮皆是樓閣,即所謂「檐牙高啄,鉤心鬥角」的情況。樓閣在宋畫中更是屢見不鮮,仙界畫中的仙山樓閣,屋頂形式多樣,且四周懸出平坐欄杆,使人可登高憑欄眺望,中國樓閣是最富詩意的建築。史載漢代上林苑中數十種不同的樓觀,供帝王欣賞珍禽異獸。歷史上的名樓常見於詩文中,如李白詩「手持綠玉杖,朝別黃鶴樓」,杜甫詩「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」,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:「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皆忘...」

 

花蓮勝安宮的建築反映出樓閣的精神,它的主殿為一座八角形樓閣,四周分布著亭台與殿堂,這種建築佈局反映出典型的道教建築精神。 民國五十六年以木料克苦興建的勝安宮大樑小棟已朽腐不堪,恐再颱風、地震的侵襲,則有傾斜之虞,經石得生的周詳策劃,勤謹的監督,並在蕭成玉、黃演言、楊堯、鄭磚、賴阿鳳、余水順、黃子波、吳添貴、陳壬貴、李添旺、李阿招、林李阿絨、莊阿金、陳勤等分工合作下,再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五層大樓八卦殿,無極大寶殿、大悲寶殿、開山堂、崇恩堂、天樂亭、紀念碑、南北天門、拜亭等建築物,其他也有奉祀國父、蔣公的幽玄閣,之後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奉省民政廳核可,經花蓮縣政府核發建築執照,准予興建文化館《龍鳳閣》並於丙寅年仲夏完工,而大悲樓增建三寶佛殿亦於將今庚辰年完成。

 

●勝安宮現況
●勝安宮現況
花蓮勝安宮